从太空俯瞰杨方策略,只为还原地球最深处的绿色真相。——碳遥感
(图片来源ESA官方资料)
北京时间2025年4月29日17:15,欧空局(ESA)全球首颗P波段雷达遥感卫星——Biomass,正式搭乘Vega-C运载火箭,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成功升空!这是继“看得清地类、圈得准图斑”的遥感前沿之后,遥感测碳能力走向全球舞台的高光时刻。
就在发射不到一小时后,ESA德国达姆施塔特的地面控制中心成功接收到来自南极Troll地面站转发的卫星首次信号,确认Biomass已稳定入轨,进入在轨部署阶段。
这一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,意味着全球森林碳储数据的“盲区”将被打开,人类终于有望用雷达“量出”森林碳汇的真实体量。
(视频来源ESA官方资料)
一、发射顺利:卫星在轨运行状态良好 Biomass卫星于欧洲中部时间4月29日11:15(北京时间17:15)顺利升空,约50分钟后顺利与火箭上级分离,并成功接通首次信号。
展开剩余74%接下来几天,卫星控制中心将进入“早期轨道阶段”,包括部署一面直径12米的金属网状雷达天线和7.5米长的伸展支架。等部署完成后,Biomass将正式加入ESA地球观测任务运行体系。
(视频来源ESA官方资料)
二、为什么这颗卫星如此重要? 杨方策略
Biomass不仅是ESA“地球探索者”任务的重要一员,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搭载P波段合成孔径雷达(SAR)的地球观测卫星。
其最独特之处是:
📌 能穿透森林冠层,观测到树干、主干、枝干这些真实储碳的部分;
📌 能提供全球性、系统性的森林生物量变化数据;
📌 能连续获取森林退化、再生、土地利用变化等碳通量信息;
📌 是目前唯一一颗专门为森林碳储监测而生的遥感卫星。
正如ESA地球观测项目主管Simonetta Cheli所言:“Biomass将填补我们对碳循环的关键认知空白。”
三、森林碳监测的“盲区”终于被照亮
目前全球每年约有80亿吨CO₂由森林吸收,然而森林因砍伐、退化而释放的碳量却因缺乏真实监测而极不确定。
过去的遥感手段多局限于树冠层级别杨方策略,无法量化真实木质生物量。而Biomass的P波段雷达,首次能直接反演森林主干层的三维结构——这些结构正是碳汇的“仓库”。
这意味着:
✅ REDD+项目的碳基线将更真实;
✅ CCER/VCS林业项目将更易获得完整性认可;
✅ 国家碳清单、NDC汇报将更有数据支撑;
✅ 森林碳市场将拥有更坚实的“数字基础设施”。
(图片来源ESA官方资料)
四、Biomass为项目审核和政策履约提供“硬核佐证”
Biomass卫星的意义,并不仅仅在于科学发现,更在于如何服务于政策落地与项目合规。
它将为以下三类关键场景,提供数据支撑:
● 项目开发阶段:辅助判断项目区域的森林类型、生物量等级,预估碳汇潜力;
● 项目核证阶段:提供时间序列的数据监测,用于与DOE核查报告进行交叉验证;
● 政策履约与碳市场监管:为国家温室气体清单(GHG Inventory)、REDD+、CCER等机制提供森林碳汇量变化依据。
更重要的是,在当前公众对于林业碳汇项目“地类合规性”“增量是否真实”等问题高度敏感的背景下,像Biomass这样具备全球穿透能力和主干结构反演能力的遥感技术,正成为提升项目可信度、增强项目金融价值的“底层科技设施”。
这不仅是遥感科学的胜利,也是碳市场信任机制的升级。
五、测得准,才能被信任
树木一直都在,但从今天开始,它们的碳储量将被看见。
Biomass成功发射,不仅是欧空局的胜利,更是全球林业碳监测走向“透明、量化、信任”的重要起点。
我们相信,随着更多高精度遥感数据的涌现,林业碳汇项目也将在科学支持下走得更远,走得更稳。
如果您正在推进碳汇项目开发或审核工作,欢迎评论留言或后台联系我们杨方策略,碳遥感团队为您提供基于遥感的碳汇项目可行性筛查、增量验证、图斑核查等一站式服务。
发布于:福建省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